崇祯八年(1635年)的正月,中原大地寒风凛冽,局势却如暗流涌动,一场改变明朝命运的大战,即将在凤阳爆发。
凤阳,作为明朝的中都,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,皇陵所在之处,地位极其特殊,是明朝的龙兴之地,更是象征着朱明王朝的统治根基。这里的城墙高大厚实,城防工事看似坚固,本应固若金汤。但此刻,城内的气氛却格外诡异。负责凤阳防务的凤阳巡抚杨一鹏,因风湿病痛难忍,竟在淮安官邸养病,城中最高军事机构中都留守司虽察觉到农民军在周边活动,上报了军情,却未得到他的重视,凤阳城的防御指挥体系出现了巨大的漏洞。
同一时间,李自成与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,在经历了一系列战斗后,士气正旺。此前,他们刚刚攻占并血洗颍州,知州尹梦鳌率领七十七名生员奋力抵抗,最终全部战死。前兵部尚书张鹤鸣也未能幸免,被倒吊于树上,受尽后被乱箭射杀,其子也被分尸。起义军运用二十门红衣大炮轰塌颍州城墙,取得了一场大胜。而此时,潜伏在凤阳方向的探子传来消息:凤阳城防务松懈,守备兵力空虚。这个消息对于李自成和张献忠来说,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。
正月十五元宵佳节,凤阳城内张灯结彩,百姓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,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的临近。三百名经过精心挑选的起义军精锐,早已化装成商贩、脚夫,巧妙地混入城中,潜伏在各个角落。他们中既有从明军反正过来的士卒,熟悉城防布局与口令规制,也有江湖奇人异士,擅长侦察潜伏。
正月十六日拂晓,一场浓重的大雾弥漫凤阳及其周边地区。起义军主力在夜色掩护下早已抵达城外,完成部署。随着天色微明,大雾四起,能见度极低,这为起义军的进攻提供了绝佳的掩护。他们按照预定计划,向凤阳城发起了猛烈攻击。
由“扫地王”张一川指挥的前锋部队,利用大雾的掩护,率先对明皇陵区域发起冲击。守陵官兵在猝不及防的突袭和大雾的混乱中,几乎未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。与此同时,李自成亲自指挥的精锐轻骑兵,绕过或冲破外围阻碍,直扑凤阳城北的龙兴寺。这座由朱元璋亲自敕令修建、御笔题写匾额的皇家寺院,承载着明初的历史记忆和皇家威严。起义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入寺内,守卫的僧兵或卫兵难以抵挡。随后,他们四处纵火,珍贵文物被破坏,一幅详细绘制明朝疆域的《大明混一图》绢本地图,也在混乱中被马蹄践踏成污泥残片。
在皇陵的祭祀核心区域享殿,起义军将供奉的明太祖朱元璋及其列祖列宗的画像悉数捣毁、焚烧,殿前二百余棵百年苍松古柏也被纵火焚烧。大火产生的浓烟在凤阳上空升腾、弥漫,持续三日才逐渐散去,数十里外都清晰可见。
城外,张献忠率领的部队与守城明军展开激烈厮杀。镇守凤阳的明将朱国相领兵迎战,但官军遭内外夹击,阵势大乱。伪装入城的起义军将士乘势四处燃火,与城外主力密切配合,朱国相见大势已去,绝望之下身亡,4000余名守城士卒被歼。
凤阳城破之后,张献忠在朱元璋早年出家修行过的皇觉寺遗址上,竖起了“古元真龙皇帝”的大旗。农民军在凤阳停留三天,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掠夺和破坏,还残酷明宗室成员。
崇祯帝得知凤阳失陷、皇陵被焚的消息后,震惊、愤怒与悲痛交织。他在太庙中痛哭流涕,懊悔自己的无能,堂堂天子,竟然连祖陵都无法保全。
凤阳之战,是明末农民起义的重要转折点。农民军出奇制胜,尽毁皇陵,朝野大震。这场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,更是心理上对明朝皇权的彻底否定,预示着明朝统治的进一步动摇。曾经辉煌的大明王朝,在这场战役后,如大厦将倾,走向覆灭的命运似乎已无法避免 。
江苏一干部谢某某违规审批为企业节省200万,当地通报:为推进重点项目建设,未谋私利,被容错免责并晋升(江苏新闻)
江苏一干部谢某某违规审批为企业节省200万,当地通报:为推进重点项目建设,未谋私利,被容错免责并晋升(江苏新闻) 【 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旗下短视频产品 】
因为一场工作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,南航再上热搜。31岁的机长李某某,在与领导就资质能力排查不合格谈话时情绪失控,持刀扎伤同事后坠楼身亡。逝者已去、伤者无碍,事件余波未平。
当《五星红旗》在甲板上想起的那一刻 真的让人感动